文物史料 口述歷史 整合檢索 故事主題館 計畫介紹 相關連結
:::
  產業類別
 
半導體業
石化業
食品業
家電業
鋼鐵業
銅模業
* 產業簡史
 
半導體業
*石化業
食品業
家電業
鋼鐵業
銅模業
石化業 :::*HOME > 文物史料 > 產業簡史 > 石化業
*
*石化產業未來發展與省思
 
  石化產業是個技術性高、附加價值高,投資金額也高的產業,同時它也是個高耗能的產業。從輕油裂解以致於石化原料的聚合、氧化、合成等過程都是極耗水、耗電、耗能並且可能產出大量的有害廢棄物造成空氣污染、水污染,對於石化工業廠區附近居民常造成莫大的威脅,因此,如何做好環保問題以敦親睦鄰是石化業者在獲得高利潤的同時所必須關切的議題。
  台灣的勞工運動以及環保爭議的議題是一直到解嚴以後才慢慢浮現出來。而與石化業密切相關的是勞工運動與環保運動。在勞工運動方面,1987年中旬台灣解嚴,同年9月遠化即發生罷工事件,隨後11月新竹太魯閣化纖工人亦罷工。相應於政治解嚴所造成的新勞資形勢,勞委會遂於1988年成立,同年除了遠化新埔廠怠工事件之外,中油、中化員工為爭取權益亦進行示威抗議。至1989年初,有別於以往的零星發展,勞資爭議因年終獎金問題而全面蔓延,…而在這場爭議中,首當其衝的便是石化業,包括大連、國喬、中美和、台達,以及台塑等無不受波及。另方面環保運動的興起更為石化業的發展投下變數。民間的環保組織在1986—1987年相繼成立,包括李長榮事件在內,環保抗爭行動難以細數,1987年1月為避免自力救濟影響生產,工業局遂籌設污染調解委員會,同年3月杜邦取消鹿港設廠案,6月,行政院緊急擬定環保屬組織法草案,於7月立法院通過,8月環保署成立 。顯見1987年的解除戒嚴法是台灣社會勞工、環保等社會運動興起的關鍵。
  根據歷年行政院環保署「公害糾紛處理白皮書」,自1981年至2002年4月,我國重大環保抗爭共有488件,若以行業別區分,石化業有98件,所佔比率約為20.08%,而化工業有63件,所佔比率為13.11%,兩個產業相加佔全部抗爭的件數比率達33.19%。若單以製造業來看,這兩個產業所佔全部抗爭件數的比率即高達57.04%。近幾年來,隨著民眾環保意識的覺醒以及政治的民主化,公害糾紛的案件逐漸增加,重大的抗爭行動例如李長榮化工新竹廠氯氣外洩(1982年),造成附近農作物損失;杜邦公司欲在彰濱工業區設廠引起鹿港居民抗議(1986年);台塑公司欲將六輕設廠於宜蘭,也引起居民抗議(1987年);林園石化專業區廢水的外溢,引發汕尾村民巨額索賠(1988年);以及自1987年開始歷經三年的後勁反對興建五輕的運動。
  由於民眾環保意識的抬頭,石化工業對周邊社區居民之衝擊越來越受到關注,石化工業所引起的環境災害主要有空氣污染、廢水污染等而導致人類或動植物的慢性傷害或病變,其次是突發的重大工業災害,如工廠易燃物品或儲槽爆炸、火災、工傷等。例如1997年所發生的林園石化工業區污染事件,台氯公司鹽酸氣管線破裂,毒氣外洩十多分鐘,周圍民眾再度遭殃。林園工業區的污染事蹟,從1978年到1996年,十八年間,污染83次。
  劉錦添、楊馥菱的研究指出,根據環保署「公害糾紛處理白書」分析,近幾年來,公害糾紛案件隨著人民環保意識的覺醒以及政治民主化而逐漸爆發,在1989年達到最高峰。若單就製造業來看,與石化業相關的公害糾紛案件數所佔的比率最高,共有98件,化工業亦有64件,這兩個產業佔全部製造業案件的比率約為57%,也就是佔了半數以上的公害糾紛案件。此外,石化業的98件案件中,有38件發生在高雄縣,21件發生在高雄市。
  近幾年來石化產業的外銷值佔整體外銷值的比率仍然維持18%的比率,顯示對石化產品在外銷市場的重要性,石化產業為國家甚至高雄地區的就業與發展帶來正面的貢獻。在我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石化業一直扮演重要的角色,然而,上、中游石化原料工廠所產生的經濟利益為一般社會大眾所共享,但污染所引發的環境成本卻由廠址周邊的民眾所承擔,這種利益分配不均的現象,難怪會引發地方民眾的抗爭。在民主的社會,如何設計一套民眾參與、監督與補償的機制是我們在檢討石化政策時一項重要的課題。
  台塑六輕總投資金額超過五千億元,這麼龐大的計畫從政府核准、決定設廠地點、環境影響評估、開工時間到最後量產、環境監測等等過程,由於政府在六輕建廠過程中屢屢疑似遭六輕綁架並修改各種有利六輕之政策以配合,引來大量的爭議與社會衝擊,這些爭議至今都仍在持續中。
  六輕開發案量產前後各種爭議不斷,據陳秉亨〈六輕開發對漁村社會影響初探〉 這篇論文透過作者自己的訪談、資料收集等來探討六輕開發對漁村社會的影響,他指出,台塑六輕今年(民96)營收突破一兆新台幣,一萬名員工,造就幾乎等同國家的經濟規模(今年政府預算一兆三千億新台幣),但六輕在地方造成諸多問題,如馬路損毀、重車肇事、環境污染、漁獲減少、情色文化、排水不良…等等。一方面地方居民沒有「科學」證據證明影響是六輕所造成,一方面六輕龐大的經濟利益,地方意見領袖大多不願與其衝突。六輕從規劃宜蘭設廠之初198公頃規模到今日2600公頃,許多議題如,設廠過程中修正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對六輕的諸多優惠措施、六輕設廠過程中的環境與社會正義問題、六輕對國家與地方政治經濟的影響…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議題。
  綜觀上述各方的討論,台灣石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及六輕投產前後均曾發生過許許多多的爭議,特別是與環境相關的議題,都在在顯示出台灣石化產業發展過程中對環境、社會造成之衝擊必須予以特別重視及設法解決或求得平衡點,唯有工業與環保並重,人文與科技並行,才是產業永續發展之道。
回上頁 到上面
2009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版權所有 | 最佳瀏覽建議IE7.0/Firefox3.0以上1024x768pixels解析
您是第9844155位瀏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