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史料 口述歷史 整合檢索 故事主題館 計畫介紹 相關連結
:::
  產業類別
 
半導體業
石化業
食品業
家電業
鋼鐵業
銅模業
* 產業簡史
 
半導體業
石化業
食品業
*家電業
鋼鐵業
銅模業
家電業 :::*HOME > 文物史料 > 產業簡史 > 家電業
*
*1980年代:貿易自由化浪潮下,保護政策之棄守
 
  台灣的家電產業從1960年代後,一方面在政策的保護下,形成一個半封閉的國內市場。隨著台灣經濟的發展、國民所得的提高,家電產品的銷售、需求也逐漸增加。然而,另一方面,台灣的家電產業卻受制於日本業者對於技術、關鍵零組件的掌握。再加上,業者從本地市場銷售的經驗中,開始注意到,台灣的市場有特殊的消費特性;從電視機、電冰箱、冷氣機的銷售經驗中,都反映了本地消費者特殊的品味與功能需求。因此,在技術發展遭遇瓶頸,以及內需市場有獨特性的雙重影響下,台灣的家電業者開始重視產品的工業設計。
  到了1970年代晚期,民間(家電)企業羽翼漸豐,發展成為集團,開始有能力設置研發部門。尤其是那些以內銷為主的大型企業,為了積極開拓島內市場,紛紛設置「設計」部門,拉近產品與市場的距離;部分大型企業甚至開始成立專責、常設性的設計部門,並著手建立工業設計的運作機制。
  但是,整體產業的環境,到了1980年代,卻面臨重大挑戰。
  首先,是國際上興起貿易自由化的浪潮,開始要求台灣等新興工業國家,放棄對於匯率、關稅的干預。在此之前,對於家電的進口管制與高關稅一直是政府保護本地家電業、維持國內市場競爭優勢的政策工具。就在這個時刻,台灣也在1984年出現「電視機暴利」的爭論。當時,有意見認為,認為進口關稅固然削弱了進口電視機在國內市場的競爭力,卻反讓消費者以高於國外市場的電視機價格,買到較差的產品,其結果只是圖利廠商、損害消費者權益。
  於是,在國際的壓力、國內要求開放家電產品進口的雙重壓力下,政府開始放手讓這些政策工具「回歸市場機制」,使得關稅逐年降低、台幣兌美元匯率逐年上升。貿易自由化,讓「國產品」相對於國外進口家電的價格優勢不再。1987年之後,進口家電在台灣的市佔率大幅成長,如下表所示,國內業者損失慘重,直接生產幾乎減少一半。
家電產品關稅一覽表
1987
1988
1989
1990
彩色電視機
16%
49.2%
63.1%
63.3%
錄放影機
55.0%
55.9%
59.6%
54.0%
冷暖氣機
8.1%
18.8%
29.5%
26.0%
電冰箱
21.7%
45.8%
53.2%
54.2%
洗衣機
35.4%
57.0%
60.9%
60.9%

  其次,中國大陸在1979年的改革開放後,開始吸引外資前往大陸設廠,更是讓台灣的家電產業雪上加霜。由於業者與日方在簽訂技術移轉契約時,會對產品出口項目、出口區域加以限制,例如不得出口至日本廠商投資設廠的區域或國家,而使得台灣廠商僅能侷限於國內或部分海外地區銷售產品,無法放手擴張全球市場。這使得台灣家電業者外銷市場佔有率節節敗退 ,而僅有燦坤等家電業者,憑藉著工業設計的能力,而將企業的經營由「原廠代工製造」(OEM)成功的轉型成為「原廠委外設計」(ODM)。
回上頁 到上面
2009 ©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 版權所有 | 最佳瀏覽建議IE7.0/Firefox3.0以上1024x768pixels解析
您是第9923047位瀏覽者